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
“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,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;只有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,才知道开发区人才需求的动向……”全国两会期间,教育部长陈宝生的一番话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“一池春水”。
“校企合作”“产教融合”这两个词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被频频提起。但现实情况是,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“空隙”,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的“二次培养”时间。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如何有效对接?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?在浙江省,不少中职学校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。
从生产性实训中找切入点
“从今天起,我们的话房开始接续全省11个设区市的客服电话,每天的电话接听量从原来的5800个上升到7000个。”3月21日,江山职教中心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的实训教室里一片繁忙景象。“学生的业务水平提升很快,非常满意率超过了97%。”杭州拓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浙江分公司10086项目组负责人刘大利用“忙而不乱”形容学生的工作状态。去年11月,该公司的10086中国移动在线服务平台正式落户校园,学生在校就可以享受和企业相同的实训环境。
“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,作为第三产业的客户服务产业迅猛发展,客服专业人员的需求量急剧上升。在学校设立客服点,对于学校而言,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;对于公司而言,能够及时补员,扩充公司的人力资源。”杭州拓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丁筱蕾说。
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不仅将联想集团浙江分公司、浙江中力机械有限公司、淳安企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引入校园,还把课堂搬进了企业。学校在雷迪森、凯悦等五星级酒店设立“企业教室”,开展“忙时实习、闲时学习”的分段式教学。酒店的厨房、大堂、会客厅等成了学生固定的教学场所。学生在酒店较忙的5月和11月进入“企业教室”学习,忙时(10:00—13:00、16:00—18:00)进行生产实训,闲时(14:00—16:00)进行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。
引企入校、开设“企业教室”、引进真实的工作任务……如今,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尝试从生产性实训中找校企合作的切入点。在杭州市职成教教研室主任张金英看来,生产性实训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。对企业来说,节约了生产成本,缓解了用地和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,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;对学校来说,把消耗性实习变成生产性实习,不仅节省了实习成本,还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技能。
从技术研发中找兴奋点
在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,一些中职学校逐渐意识到校企在教学性实习场所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,只是初级的合作。要使校企合作迈向更高层次、走得更远,就要在技术研发和工艺流程改进等方面进行深层次融合。
永康职技校率先提出了“技术突围”的口号,成立模具产学研中心,下设研发攻关小组和创新实验室。以此为平台,学校联合永康市科技局、模具行业协会、浙江大学、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成立了“精密五金模具研发中心产学研联合体”,旨在攻克一批技术难题,研发转化一批科技成果,为当地五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。
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产学研团队,“企业出题、师生破题”成了该校校企合作的一道寻常风景。在“电动工具压板扳手自动化铆接设备”技改项目中,学校公关小组改变了20年未变的工艺流程,投入企业应用后,安全性提高,报废率降低,生产效能提高了一倍。在“角向磨光机输出轴平面倒角机”技改项目中,攻公关小组改变了上料方式,完成送料、卸料自动化,生产效率提高了近两倍。